刘震云一向擅长描写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烦恼与困境。作为他本人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一句顶一万句》自然也不例外。由此小说改编而来的同名电影虽然受限于影像艺术的表现方式而做了很多删改,但因为是原作者刘震云亲自担纲编剧,所以喜爱他的读者之前都对此充满期待。然而在看过电影之后,却令人颇感失望,主要情节的大幅削减之外,电影的格局较之小说也小了很多,基本成了一个叙述绿帽子老公心路历程的庸俗故事。
诚然,主人公最后终于在老同学的劝解下领悟到“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因此放下纠结与仇恨,也放过了妻子及其情夫。但是透过这个看似光明的结尾,却能明显看出他的改变并非境界升华的自我觉醒与胸襟眼光的豁然开朗,而只是一种仍充满不平与愤懑的无奈抉择。更不用说此前的整个过程中,他及身边众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狭隘、窝囊、压抑,让人觉得中国老百姓活得真是太累了,跟自己较劲,跟别人较劲,跟生活较劲。尤其是小女孩通过水煮玩具汽车来表达对父亲的怨恨那处情节,简直令人心惊胆寒,不知道在创作者的心中,一个9岁的孩子是有多么阴暗和扭曲,才会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啊!
不只是一部《一句顶一万句》,我国还有不少与此主题类似的影视剧都有同样的毛病,比如《推拿》、《闯入者》和贾樟柯等文艺大导的一些代表作品。这些影视剧打着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的旗号,实际上创作者们并没有以真正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群体和他们的生活,而是站在精英分子的角度,只着眼于小人物们可怜或者可笑的一面,然后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加以展示和渲染。如果将其与同样喜欢描摹平民生活的山田洋次、三谷幸喜等著名日本导演的影片相比,就可以清楚看到两者存在的巨大差距。几位东瀛导演镜头下的小人物当然也有痛苦和烦恼,也有可怜可笑的一面,但同时他们也可敬可爱,他们在打击之下仍然心怀梦想,面对困境仍然积极乐观,对待他人、对待生活都满怀善意。一言以蔽之,他们也是卑微的,但却绝不卑贱!从这些作品中透露出的,则是创作者宽广仁爱的悲悯之心。
客观地说,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底层群体的确是卑贱的,有些文艺创作者也习惯于把挖掘和揭露这些人性的阴暗面当成情怀和深刻。然而请别忘了,带给人们真善美才是艺术的真谛,也是其打动人心的感染力之所在。我们真的不想走进电影院看到的还是那些钩心斗角蝇营狗苟,因为平日里已经看了不少……
文/本报记者 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