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8 14:11


  乌镇没有火车站,它处在江浙富庶之地的中心位置,但却在交通上与周围形成一种缓冲式的隔离感。你必须经由高速公路穿越大片的农田和郊野才能抵达,这些景观成为了现代城市与古旧小镇之间的过渡,在一个小时或者更长的公路时光中,乌镇始终存在在你的想象之中,并伴随着你之前从广告或者别人的只言片语中获得的印象而持续发酵。这时,乌镇在你的头脑中是一个边缘清晰的完整体,一个类似于桃花源或者乌托邦的场域,然而它又是被塑造出来的,于是,更接近于一个剧场或者一个花园,它的封闭性让你产生一种和这个世界短暂切断联系的感觉。

 

  这种封闭性在景区的入口处又一次被体现出来,检票的行为像一种仪式,和进入戏院一样,在这之前和在这之后的时间会被分割为两种,一种是乌镇的时间,一种是日常时间。如果把这种分割放在乌镇戏剧节,则可分为,戏剧节时间和日常时间。

 

  2016年10月13日,通往乌镇的公路出现了比往日更多的车,实际上,从前几天起,人流的高峰就已经初现端倪。一些印着“乌镇戏剧节”的黑色奔驰符号一样地在车流之中若隐若现,成为这次活动的一个先兆。在西栅景区的入口接待处,巨幅海报已经张贴出来,强曝光的脸部特写,演员脸上夸张的妆容,由许多冷色调剧照和海报营造出来的后现代式的荒诞感,让你在进入之前就已经被注入了某种戏剧的兴奋剂。海报前不乏一些迷茫的景区游客,他们似乎对即将在这发生的一切感到不解,但同时又有些兴奋,于是,呼朋唤友,合照留影。当然,更多的还是慕名而来的观众,从开票时的一系列数据便可以知道这次戏剧节的召唤力。

  特邀剧目《大鸡》在网络开票当天,7分钟就售罄所有场次,整个戏剧节开票8分钟,票房便达到100万,开票24小时内,总计售出21508张票,整个戏剧节落幕时,售票率超过97%,也是四届以来的新高。

 

  进入西栅景区之后,便是戏剧节的天下了。整条西栅大街,都悬挂着戏剧节的幡,每一张上面都印着一位戏剧大师的照片,而穿着工作服或佩戴着各式证件的人则是流动的标志,而最能说明这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还属无处不在的街头戏剧表演,这些表演属于整个嘉年华的一环,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将乌镇化为一个巨型舞台,而凡是进入的人便意味着就已经成为了观众。

 

  所以,你在乌镇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观:一位白人女演员在东方式的长廊上表演,没有台词,只有时不时的几声嚎叫,途经的戴着旅行团小红帽的中年人笑着对同伴说,哎呀,洋人!

 

  这中间存在着巨大的理解的差异,但差异似乎又在无处不在的戏剧氛围中又成了戏剧性的一部分。

  这种差异在正式演出中也并不少见,一票难求的《大鸡》在演出刚开始一会儿,便有观众离席,出场后大呼看不懂,后续的评价也呈现着参差不齐的状态。而中国戏剧界的老炮儿林少华与他儿子合排的《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也遭遇了几乎相同的境况,密集的台词与理念的争论让这部戏剧有着形而上的晦涩感,但其本身又通过五位戏剧人的争论对戏剧本身进行了一场讨论。

 

  今年的戏剧节主题“眺”既是眺望,也是远视,在乌镇戏剧节官网上的主题注解中指出,眺是突破与挑战,并追求一种开放并包的格局。

  孟京辉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他希望乌镇戏剧节未来能出现一个戏剧的广场,在这个广场上,人们可以针对每一场戏发表看法、进行辩论,各种各样的声音在这里汇聚,也可以有偏见,但没有权威来代替观众发声。这个想象中的戏剧广场让戏剧不再只是一种单向的、静止的欣赏艺术,它变得激烈了,也更加开放了,但这样的开放究竟是否可能,又或者它会否给戏剧本身带来一定的冲击,还需要在之后的戏剧节上通过实验来获得答案。在这一届艺术总监孟京辉看来,乌镇和戏剧节的关联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紧密联合,这两者还需要依靠今后更加亲切的交流平台的搭建来连成一体。

  就目前而言,乌镇戏剧节除了特邀剧目,还设立了青年竞演单元,让年轻戏剧人能够在乌镇这个平台与大师们学习交流,同时又发出自己的声音。除了演出本身,“小镇对话”则是以讨论的形式对戏剧进行解释或者说表达,此次,乌镇戏剧节邀请到彼得·亨德克、史航等人参与到这一环节。

  可以说,第四届乌镇戏剧节已经是一个运作相对成熟的国际戏剧节了,相较于第一届在邀请国际剧团时曾遭遇的尴尬,这一届在特邀剧目环节,国外剧团的演出占了半数以上,并且大都是演出经验丰富的优秀剧团。除此之外,乌镇戏剧节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了一批固定的受众,在戏剧节期间,记者采访了一些观众,有不少人都表示这不是他们第一次过来,并且透露了明年还想再来的愿望。

 

  正如戏剧节的创办人陈向宏所说,“乌镇就是一条河,当代艺术、戏剧节就是河里的鱼。未来,这条河里可能会有更多品种的鱼。”

  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一直存在,但乌镇戏剧节也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往前走,在10月22号的闭幕式上,乌镇戏剧节的下一届举办时间已经确定为2017年10月19日-29日,主题为“明”,艺术总监由田沁鑫担任。

  明年会发生什么,戏剧广场是否会从设想变为现实?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剧目会在这座小镇上演?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明年10月19日,通往乌镇的公路会再一次挤满前来做梦的观众。

 作者:手机看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地址:王慕石艺术馆 电话:010-86209207 邮箱:wangmushivip@163.com 2005 © 王慕石艺术馆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04932号-5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0860号